习近平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逻辑意蕴和时代价值(6)

来源: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习近平的民生建设重要论述是站在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基点上逐渐形成的。首先强调的是经济健康发展,积累雄厚的物资储备,以高效的发展模式带动民生

习近平的民生建设重要论述是站在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基点上逐渐形成的。首先强调的是经济健康发展,积累雄厚的物资储备,以高效的发展模式带动民生建设;其次,人民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希望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确保从制度层面能够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再次,随着信息网络的普遍推广,人们不再局限于原本的纸质版读物,而是期待能够运用多种媒介来拓展娱乐生活,尤其是老年群体借用了传统的文艺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展现了我国社会良好的文化氛围;人民都希望有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进行高效的社会生产。

近些年打造的社会治理模式成效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要将其同其他建设有机结合,才能推动实现“绿水青山”的美好期待。民生保障和“五位一体”建设密不可分,都是以人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为出发点,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解决发展难题,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15]近几年实施的脱贫攻坚政策,都是为了改善贫困人民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在全面小康的致富路上不掉队。习近平的民生建设重要论述作为新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为中国的民生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能够带领中国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早日建成。

(三)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民生幸福感

民生幸福是人民对理想生活状况的追求而产生的满意度。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不会停滞不前,而是期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6]习近平作为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和使命,继续为中国人民谋求福祉,采取更为积极的方针政策来改善民生,增强了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民生幸福感。

习近平的民生建设重要论述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提出应将民生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民生无小事,既要尽力找出应对之策,又要把握适度原则。教育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潜力,优良的教育体制会打造出特殊的精英人才。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突出,我国已经进行了更为有效的教育改革,把更多的教育资源倾向广大农村地区,以此促进教育公平。

就业是人能够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们获得劳动报酬的先决条件。针对“就业难”的社会问题,我国采取了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人们能够多渠道就业,推动就业市场的稳定发展。

社会保障是影响“社会托底”的重大工程,是改善民生事业的有力抓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就期望有更健全的保险机制和社保体系,来缓解对未来预期生活的不安全感。我国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养老保险体制、社会救助体系等,使人民在生活困难时能够得到救助。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一改往日医疗服务体系滞后的问题,健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造专业化、高水平的年轻医生队伍,为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证。

房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人民心灵栖息的久违场所。稳定房价过快增长,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是我国领导人作出的重大决断,对于维护人民“住有所居”的权利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生态环境影响着人生存的空间状况。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环境问题频频出现,这就需要实施更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以此减少污染加剧的社会效应,给人民一个清洁、美丽、干净的舒适环境。习近平的民生建设重要论述在很大程度上回应了人民的呼声,通过一系列民生改善策略,使人民得到了真正实惠,逐渐增强了人民的民生幸福感。

(四)彰显了“新发展理念”引领民生建设的磅礴力量

“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管全局、管长远的导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各项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由此产生一系列过急过快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社会产业转型。因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4]新发展理念是我国重塑的战略机制,不仅能够推进“美好生活愿望”的早日实现,而且为民生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章来源:《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网址: http://www.zgylqxxx.cn/qikandaodu/2021/0611/1451.html



上一篇: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探究
下一篇:电动手术床不良事件主动监测模式探索和风险评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投稿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编辑部|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版面费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论文发表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