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逻辑意蕴和时代价值(2)

来源: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思考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思考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这一论断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认清这些问题有利于作出新的布署。与此同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国各项建设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民生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不仅要完善其保障机制,而且要采取有效措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当前我国仍然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带动其他建设协调联动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稳步提升,但仍然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尤其是经济建设与民生建设不平衡问题。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对于今后化解发展矛盾至关重要。因此,正如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5]

2.习近平早年施政实践的磨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北京到陕北的梁家河插队落户,在此期间,切身体会到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逐渐形成了心系人民、在职尽事为人民的坚强品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6]基层的生活条件艰苦,但是磨练了人吃苦耐劳的意志,以后遇上再大的难事,只要想到这段经历,任何事都可以化解了。在浙江省工作期间,习近平多次强调:“善于同群众说话”“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7]216。这些工作经历充分体现了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时刻将人民放在心中,以人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为出发点,落实各项政策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期间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看书,读一些经典名著,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其民生建设策略的生成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他的施政经历为其党的十八大以后形成的民生建设重要论述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习近平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逻辑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党员干部要有 “人民情怀”,时刻“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民生问题是和人民息息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民生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界定:“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4]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价值目标,要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通过自由自觉地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殷实的物质生活,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历史发展到任何阶段,都要将人民置于最高的发展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8]“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9]这些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鲜明品格,即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将人民的期待落到实处,通过完备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全体人民能够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以发展促民生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民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但是近些年,经济发展和民生投入之间出现了阶段性的矛盾。对于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习近平多次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0]213我们应该将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置于双向互动的地位:一方面,用经济发展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激发人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由此推动“智造强国”的形成。当然,习近平提出的经济发展,并不再以单纯的GDP为发展指标,而是以促进社会效益发展为基本遵循。

文章来源:《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网址: http://www.zgylqxxx.cn/qikandaodu/2021/0611/1451.html



上一篇: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探究
下一篇:电动手术床不良事件主动监测模式探索和风险评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投稿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编辑部|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版面费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论文发表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