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逻辑意蕴和时代价值

来源: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围绕民生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具有丰富的内涵,必须结合新时代背景加以分析,才能充分地理解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围绕民生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具有丰富的内涵,必须结合新时代背景加以分析,才能充分地理解我国的现实民生状况,攻克制约民生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重点从习近平民生建设的著述出发,一方面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逻辑意蕴,得出改善民生的策略和机制,另一方面系统分析了习近平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由此形成了较为完整和清晰的认知体系。

一、习近平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依据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习近平民生建设重要论述也是立足于新的历史阶段并逐渐形成的。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民生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生观,而且也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这体现了其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的施政经历使他对基层群众的生活状况了解颇深,这为其民生建设重要论述进一步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生成的理论之源

1.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民生思想

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点,其鲜明特点是突出人的主体性,期望人民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实践性活动,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民生问题,由此不断完善“人之为人”的品质特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1]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各个历史阶段,人民群众总能通过一系列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提升社会的生产力。有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物质基础,并不意味着人的需求走到了终点,人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弥补资源的紧缺性。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民生机制的完善,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习近平的民生建设重要论述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正确认识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因此实施的多项民生建设工程深得民心,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

2.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生养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久经沧桑而不衰,其中孕育的民生思想也得以绵延。在古代,民生最初的衍生形态是民本,《尚书》中记载“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2]因此,历代君王登基后,为了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都会推出一系列民生保障政策,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古人善用道德教化使人向善,墨子主张民众应该节俭,孔子提出“为政以德”成为约束君主行为的良策,韩非子提倡用法治来规范人的行为,这些思想成为后期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生保障的实践策略也为习近平民生建设重要论述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使得习近平本人对民生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提出有效的民生建设策略,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权益,使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以提升。

3.传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蕴涵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几代领导人提出的民生思想,构成了指导我国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形成了民生思想的珍贵宝库,这为习近平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融入其民生建设思想中;邓小平立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提出不仅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要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推动民生事业向前发展;江泽民将“三个代表”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此来指导党员干部进行有效的民生建设;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更是彰显了人民的主体性,确保民生保障能够惠及到绝大多数人。习近平的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继承了历任领导集体的民生观,将中国当代面临的民生问题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提出了“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3]民生问题是国家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其能够有效解决是推动全体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若是不关注群众的民生幸福,将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束之高阁,则会影响社会主义的安定有序。因此,应该密切联系群众,尤其是基层的人民群众,多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唯此才能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习近平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生成的实践之基

文章来源:《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网址: http://www.zgylqxxx.cn/qikandaodu/2021/0611/1451.html



上一篇: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探究
下一篇:电动手术床不良事件主动监测模式探索和风险评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投稿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编辑部|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版面费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论文发表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