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逻辑意蕴和时代价值(3)

来源: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 人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有意识的能动的活体,能够依靠自己制造的劳动工具开发所需的物品,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随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

人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有意识的能动的活体,能够依靠自己制造的劳动工具开发所需的物品,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人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就会追求多样化的精神文化产品,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294这句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即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当然,其中一个很明显的现实问题就是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与人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须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破除发展壁垒,从而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12]362这体现了改善民生的长期性、复杂性,必须将这个问题抓实到位,才能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逐渐提升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以共同富裕为发展核心

共同富裕不是孤立、静止的空中理想楼阁,而是作为活灵活现的思想精髓,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富有生命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引领中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理论指南。共同富裕首先体现的是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是否得到了相应满足。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11]78-79这就体现出人是追求自身发展的社会性的产物,在进行其他精神产品的创作时必须先有物质基础的保障。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每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需求总是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状态,而资源的有限性就会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产生矛盾,这就要求用新的理念来指导人的行为。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我国面临的社会矛盾层层交织,尤其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涉及到不同地区间、群体间、行业间的差异过大,影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推动整体发展。特别要指出的是脱贫攻坚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保障了基层群众的生存权利,使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并肩前行。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放在心上,尤其是早年的从政经验使他感触颇深,对困难群众的生活尤为关心。他在宁夏调研时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是要让老百姓时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加快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进程、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重大举措,必须长期坚持并加大力度。”[13]只有让绝大多数人民真正享有发展带来的成果,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推进全体人民进入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三、习近平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多维意蕴

纵观习近平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从宏观思维体系来看,民生建设的思想集中表现在目标、原则和思路三个层面,学者在此方面已多有研究;从微观视角分析,民生保障思想又体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涵盖了民生建设中涉及的教育、就业、收入、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内容。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此之外,针对现存的民生状况,应采取较为完备的发展策略,改善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将教育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广大农村,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家与学校合作,推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加快全国高校一流大学及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由外显式向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大多数农民工的子女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向更高层次的受教水平迈进;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着力形成多样的办学形式,推动教育更多地惠及每个家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为学校积聚良好的信誉奠定基础。最后要办好继续教育,构建“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型社会,从而提高国民素质。

文章来源:《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网址: http://www.zgylqxxx.cn/qikandaodu/2021/0611/1451.html



上一篇: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探究
下一篇:电动手术床不良事件主动监测模式探索和风险评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投稿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编辑部|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版面费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论文发表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