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光眼日 | 不及时治疗,部分患者无法逃脱

来源: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今年春节王阿姨一如往年为全家准备着丰盛的年夜饭,从里到外忙不停,收拾差不多了就躺在床上休息,玩起了手机,不一会儿,她感觉头有点隐隐作痛,以为是睡久了,便起来活动,

今年春节王阿姨一如往年为全家准备着丰盛的年夜饭,从里到外忙不停,收拾差不多了就躺在床上休息,玩起了手机,不一会儿,她感觉头有点隐隐作痛,以为是睡久了,便起来活动,可很快,头痛越来越严重,还有一种恶心、想吐的感觉,实在难以忍受,她来到了医院。医生说,她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发作。立即给她用了降眼压药物,过了一会儿,王阿姨的头痛好了很多。

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情况的王阿姨一连问了医生好几个问题,医生也正好要对第一次青光眼发作的王阿姨进行一番教育。每年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青光眼距离我们并不远。

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世界范围内占第二位的致盲性眼病,仅次于白内障。目前已知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的压力,我们称为眼压。正常的眼压对维持眼睛的视觉功能很重要,如保持眼球的外形、眼球屈光成像系统的光学特性、眼球内的血液循环等。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眼压在10-21mmHg范围内是比较合理的。

当眼压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压迫视觉神经,最终造成视神经萎缩、视功能损害。患者往往会感到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缩小、缺损甚至丧失。如果青光眼急性大发作,还会有头痛、眼痛、畏光流泪、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把我们的眼睛比喻成一个照相机,那么青光眼造成的视神经损伤就是照相机的底片坏了,而这种损伤是不能逆转的。

临床上将青光眼分三大类;1)先天性青光眼;2)原发性闭角型和开角型青光眼;3)继发性青光眼。

怎么会得青光眼的?

青光眼的病因还没完全阐明,但病理性眼压增高是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当然,眼压升高并非青光眼发病的唯一危险因素,部分患者的眼压正常,却发生了典型的青光眼病理改变,也有部分患者眼压虽得到控制,但视神经损害仍进行性发展,说明还有其他因素与青光眼发病有关,比如眼球局部解剖学变异、年龄、种族、家族史、近视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异常等。

青光眼需要做什么检查?

除视力、眼压、眼底检查,还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房角镜、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等检查,综合评估以明确诊断。

青光眼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吗?

以前对青光眼的复杂过程认识不全面,治疗手段也受限制,以至于一些青光眼患者最终失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临床医生不但能采取药物(已有多种抗青光眼的滴眼液)、激光(近年来有无损伤的选择性激光)、手术(包括各种显微手术、植入物引流等)治疗青光眼,在某些青光眼如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前期还能通过及时干预(缩小瞳孔或做周边虹膜切除/切开术)来防止青光眼的发生,为有可能发生青光眼的眼解除发病危险。

得了青光眼后要注意什么?

1 保持心情舒畅。精神因素对青光眼的病情有较明确的影响,情绪波动可影响到眼压的波动。

2 饮食清淡。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如蔬菜、水果、粗粮)。

3 戒烟限酒。青光眼病人务必戒烟,因为吸烟会加重视神经的损害。

4 冬季注意保暖。青光眼病人的眼压在冬季会比夏季偏高些。闭角型青光眼发病也多见于寒冷季节。为避免疾病发作,青光眼病人或有青光眼家族史的易感人群在寒冷季节应注意保暖。

5 劳逸结合。过度疲劳易诱发青光眼发作和眼压升高。日常生活中,连续阅读、使用电脑、写字1个小时,应休息5-10分钟,让眼睛放松一下。

6 房角窄的中老年人尽量避免在光线较暗的地方活动太长时间,也应慎戴墨镜。这是因为在黑暗环境中,人的瞳孔会放大,容易诱发闭角型青光眼发作。

青光眼病人以后会瞎掉吗?

许多眼科疾病会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失明。在这些致盲性眼病中,有的可以通过治疗使视力恢复,比如最常见的白内障;有的对视力的损伤则是不可逆转的,比如仅次于白内障的致盲眼病青光眼,高居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首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有相当数量的病人最终无法逃脱失明的厄运。

虽然青光眼确实对视力危害很大,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对青光眼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完全有可能保留住视功能。现在不但能采取多种方法治疗青光眼,还能通过及时的干预来防止某些青光眼的发生。

文章来源:《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网址: http://www.zgylqxxx.cn/zonghexinwen/2021/0306/669.html



上一篇:边境检查站女警的24小时
下一篇:中纪委网站评论:爱国者治港 才能长治久安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投稿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编辑部|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版面费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论文发表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